揭秘端午节的多样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仪式,缅怀先人、祈求平安、驱邪避疫。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主流观点。
最初,端午节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据史书记载,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而“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即“初五”。又因历法五月正是“午”月,故“端五”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广为人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早年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后因受到子兰等人的排挤而被流放。相传,当楚国郢都沦陷后,屈原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舍身取义、高洁的品质被后人尊敬,成为历代文人的楷模。统治者为了树立忠君爱国的标签,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甚至东南亚十几个国家也将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节日。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优秀诗人的才华,历来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国人民崇敬爱戴的先贤。
除了纪念屈原,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的说法。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后来成为吴国大夫,助吴国成为强国。然而,吴王夫差后来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尽。相传这一天也是农历五月五日,因此,端午节也被视为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另外,曹娥也是端午节纪念对象之一。曹娥是东汉会稽上虞人,是一位著名的孝女。据《后汉书记》记载,曹娥思念父亲,昼夜沿江号哭。十七天后,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上虞人将这一天定为纪念她的节日。历史上不少地方都曾以本地名人为纪念对象,这些名人纪念活动丰富了“五月五日”的节俗内容。
除了以上几种说法,端午节还与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风尚有关。端午时节,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为了驱邪避疫,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如挂艾草、菖蒲,洒雄黄酒等。这些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些植物的杀菌作用,并用于预防疾病。
关于端午节的名称,除了“端午节”外,还有许多别称,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端午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内涵和习俗特点。
在端午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与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相传,古越人不仅“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而且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伴着击鼓声在水面上竞渡,以祭龙神。这一习俗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也展示了他们的团结和勇敢精神。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人们已经用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防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从此以后,每到端午节,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并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粽子不仅美味可口,还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习俗。挂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艾草和菖蒲具有特殊的香味,人们认为它们可以驱病、防蚊、辟邪。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口或窗前,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饮用或涂抹在身上以驱邪避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雄黄酒有一定的毒性,饮用时要适量并注意安全。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物,外包以丝布
- 上一篇: 植物是如何传播它们的种子的?
- 下一篇: 如何查询苹果手机定位
-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资讯攻略11-16
-
端午节特色粽子简笔画教程资讯攻略11-09
-
韩国端午祭的具体日期资讯攻略11-19
-
五彩纷呈,端午绳结编织秘籍资讯攻略11-09
-
轻松学会:三角粽的简易制作秘籍资讯攻略11-14
-
揭秘:结婚入洞房的传统起源与由来资讯攻略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