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国有资产流失:如何界定与识别?

国有资产流失:如何界定与识别?

2024-11-22 19:31:06

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公共利益。如何准确认定国有资产流失,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从流失的定义、主要形式、构成要件、认定方法、法律依据以及实际案例等多个维度,全面探讨国有资产流失的认定问题。

国有资产流失:如何界定与识别? 1

国有资产流失的定义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过错,违反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者致使国有资产处于流失状态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是掌握国有资产的投资者、经营者或管理者,且其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或过失,并直接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国有资产流失:如何界定与识别? 2

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股份制改造和拍卖过程中的流失:一些企业或个人借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幌子,私下进行交易,拍卖时压低价格,使交易价格远远低于账面价值。

2. 假破产真逃债: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或企业宣告破产时借破产之机低卖或贱卖资产,评估机构作价暗箱操作

3. 假合资进行套钱: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外资以技术入资,改革初期技术参营比重份额较大,按比重分走了企业的利润,导致企业周转资金紧张或资金链断裂。

4. 决策失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在改革初期不懂经营管理,盲目决策,造成经营投资的巨大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

5. 贪污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在企业关、停、并、转、包、租、合、卖等过程中进行贪污犯罪。

国有资产流失的构成要件

国有资产流失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当事人限定在掌握国有资产的投资者、经营者或管理者。

2. 主观故意或过失:当事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3. 违法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必须是直接违反了有关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产生了结果或不加以制止必然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不良后果的。

4. 形式多样性:国有资产流失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同时发生的现象。

国有资产流失的认定方法

认定国有资产流失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 核查账目和交易记录:通过核查国有资产的账目和交易记录,检查是否存在私下交易、低价拍卖等行为。

2. 评估机构审核:对涉及产权交易的国有资产,由专业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3. 审计监督: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 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揭露和举报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行为。

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依据

国有资产流失的认定和处罚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包括: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条规定了私分国有资产罪,对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根据数额大小进行处罚。

2.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实行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等,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评估、交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实际案例分析

以近期查处的两起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为例,进一步说明国有资产流失的认定和处罚:

1. 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总公司案:

案情概述:中国铁物原总经理宋玉芳等人未经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审议,违规签发废止相关风险防范措施文件,导致资金型业务松绑。2009年至2013年,宋玉芳等人主导并推广大量开展大宗商品融资性贸易,放纵风险发生,对子企业存货管理混乱、合同监管失控等问题放任不理。最终,中国铁物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109.7%,所属多家子企业资不抵债,生产经营基本停止。

认定与处罚:依据《中国我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宋玉芳等人开除党籍处分,并由有关中央企业按程序给予相应行政处理。

2.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案:

案情概述:中冶集团原董事长杨长恒等人在与唐山恒通的合作中,未经董事会授权或决议、目标资产未经评估的情况下,批准出资购买存在严重产权瑕疵的设备、厂房及土地。后续一系列违规操作导致巨额亏损。

认定与处罚:杨长恒等人严重违反工作纪律,对中冶集团违规决策并购重组唐山恒通造成的巨大资产损失负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并由有关中央企业按程序给予相应行政处理。

结语

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其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流失的定义、主要形式、构成要件、认定方法、法律依据以及实际案例等。只有全面、准确地认定国有资产流失,才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