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含义解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什么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这组诗描绘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醉酒后所见所感,特别是夏日西湖骤雨奇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以下从背景、内容、手法和情感四个方面来解析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一、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熙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他乘船游览西湖,途中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随后登上望湖楼,饮酒赏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组诗。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所建,是西湖名楼之一。登楼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这也为苏轼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环境。
二、内容解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共有五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全诗如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乌云翻滚如墨汁,迅速蔓延,但尚未完全遮住山峦,暗示了暴雨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次句“白雨跳珠乱入船”,用“跳珠”形容雨点如珍珠般飞溅,打入船中,生动地刻画了大雨倾盆的景象。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描写了一阵狂风从地面卷来,迅速吹散了乌云和暴雨。末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则展现了暴雨过后,湖面平静如镜,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云、雨、风、天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西湖骤雨前后的变化,画面感极强,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苏轼以生动的语言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三、手法分析
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比喻:苏轼用“黑云翻墨”形容乌云翻滚的景象,用“白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黑云与白雨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2. 拟人: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拟人的修辞手法,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如“卷地风来忽吹散”,仿佛风也有了生命,能够主动卷地而来,吹散乌云和暴雨,这种描写方式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景物描写,如“黑云翻墨未遮山”,又有动态的景物描写,如“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动静结合,使得诗歌既有静态的宁静美,又有动态的动态美,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4. 远近结合:苏轼在诗中既描写了远处的黑云、山峦,又描写了近处的雨点、船只,远近结合,使得诗歌的空间感更加立体和饱满。
四、情感抒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西湖骤雨图,更是苏轼情感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展现。
1. 对自然的热爱:苏轼通过描绘西湖骤雨前后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美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2. 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中的暴雨虽然来得猛烈,但去得也快,这反映了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他能够迅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3. 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被贬杭州通判的境遇。他通过描写自然界的骤雨奇景,也隐含了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和感慨。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这种不满和感慨中,而是以一种豁达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结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创作的一首
- 上一篇: 《实况足球2015》新手必看:快速上手教程
- 下一篇: 如何将360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设置为百度
-
揭秘!六月28日出生的人属于哪个星座?资讯攻略11-30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全诗意蕴解析资讯攻略11-27
-
荷月之谜:揭秘它究竟是哪个月份?资讯攻略11-30
-
欧亨利《二十年后》的中心主题解析资讯攻略10-30
-
揭秘《二十四孝图》:核心内容与深刻思想解析资讯攻略11-06
-
八月二十七日是哪位神仙的生日?资讯攻略11-22